【提問】消化道感染菌,其中侵襲性最強的是?
A 金葡菌
B EIEC
C ETEC
D 霍亂弧菌
E 產氣莢膜梭菌
另,請問EIEC和ETEC是什么菌的縮寫?
【回答】學員zhulin336699,您好!您的問題答復如下:
大腸埃希氏菌有下列五個病原群
①腸產毒素型大腸埃希菌(Enterotoxigenic E. coli,ETEC)屬毒素型致病菌。是散發(fā)性或暴發(fā)性腹瀉、嬰幼兒和旅游者腹瀉的病原菌,亦能從水或食物中分離到。人類中ETEC的主要血清群為O6、O8、B15、O25、O27等。致病物質主要是腸毒素和毒力因子。ETEC的腸毒素有不耐熱和耐熱兩種;毒力因子包括菌毛和毒素。ETEC的細菌進入腸道后,首先依靠菌毛在腸上皮細胞定居,然后分泌毒素,造成液體蓄積,引起病變。潛伏期為6~48h,臨床癥狀可從輕度腹瀉至嚴重的霍亂樣腹瀉,腹部痛性痙攣,惡心,較少嘔吐及發(fā)熱。
②腸致病型大腸埃希菌(Enteropathogenic E. coli,EPEC)屬感染型致病菌。是引起流行性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菌,嚴重者可致死;成人少見。不產生腸毒素。病菌在十二指腸、空腸和回腸上段粘膜表面大量繁殖,粘附于微絨毛,導致刷狀緣被破壞、微絨毛萎縮、上皮細胞排列紊亂和功能受損,造成嚴重腹瀉。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,發(fā)熱和腹部痛性痙攣。
③腸侵襲型大腸埃希菌(Enteroinvasive E. coli,EIEC)屬感染型致病菌。有侵襲力,較少見,主要侵襲較大兒童和成人小腸粘膜上皮細胞,并生長繁殖而導致發(fā)病。臨床癥狀等與志賀菌引起的細菌性痢疾相似,腹痛,發(fā)熱,腹瀉呈膿血便,有里急后重,故曾稱志賀樣大腸桿菌(Shigelloid E. coli)。EIEC不產生腸毒素,能侵襲結腸粘膜上皮細胞并在其中生長繁殖。菌死亡崩解后釋放出內毒素,破壞細胞形成炎癥和潰瘍,導致腹瀉。
④腸出血型大腸埃希菌(Enterohemorrhagic E. coli,EHEC)亦稱為vero毒素大腸桿菌(verotoxigenic E.coli,VTEC),屬毒素型致病菌。主要血清型是O157∶H7;O26;O11等,EHEC的致病因子主要有菌毛和毒素,有極強的致病性,病菌進入消化道后,由緊密粘附素介導與宿主末端回腸、盲腸和結腸上皮細胞結合,然后釋放毒素,引起血性腹瀉。該毒素能使vero細胞產生病變,故稱vero毒素;又因同志賀菌的毒素相似,亦稱志賀樣毒素(shiga-like toxin, SLT);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臨床表現,主要為無癥狀感染、輕度腹瀉、出血性腸炎、溶血性尿毒綜合征、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。
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后至發(fā)病的潛伏期為1-10天,通常3-4天?;颊叽蠖鄶禐榧毙云鸩?,常突然發(fā)生劇烈腹部痛性痙攣和非血性腹瀉,數天后出現血性腹瀉,部分患者伴有低熱。主要感染5歲以下兒童。
⑤腸集聚型大腸埃希菌(Enteroaggregative E. coli,EaggEC)主要感染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和AIDS患者。引起機體持續(xù)性腹瀉,脫水,偶有血便。不侵襲細胞。可產生毒素和粘附素。損害腸細胞外毒素,引起小兒頑固性腹瀉。
大腸埃希氏菌的某些血清型可引起泌尿系統(tǒng)感染,這些菌株統(tǒng)稱為尿路致病大腸桿菌(Uropathogenic E. coli)。其致病因子有粘附素、毒素、LPS、莢膜、血清抵抗因子等。
祝您順利通過考試!
【追問】同上
【回答】學員zhulin336699,您好!您的問題答復如下:
消化道感染菌,其中侵襲性最強的是腸侵襲型大腸埃希菌
祝您學習愉快!
祝您順利通過考試!
★問題所屬科目:衛(wèi)生資格初級(師)考試---(初級臨床醫(yī)學檢驗技師)微生物檢驗